长春大学简介
长春大学坐落在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创办的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工业会计统计人才。在同步国家发展与时代变革中学校数次易名,1983年更名为吉林机电专科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原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建长春大学。2000年原吉林省林业学校并入。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部,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培育学科。学科专业体系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5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78人,中央直接联系高级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学校立足东北地区及吉林省产业结构实际,建成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有残障人士智能康复及无障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老龄化社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在校全日制学生196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85人。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导教、以赛育人、以赛促创”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2017年获评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四次跻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学科竞赛评估结果TOP300”榜。“团风创新创业团队”被团中央评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挑战杯”“创青春”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9个。学校FCC车队自2017年至今,先后五次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系列赛事中取得佳绩,获得最具影响力车队称号。学校重视培育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生艺术展演连续六届获全国一等奖,学生社团获全国重点社团,“这十年 青年讲”全国高校主题宣讲联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是全国首批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先后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所高校、教育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承担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俄乌白专业人才培养项目、中俄政府奖学金项目等10余项出国留学研修项目。与俄罗斯、韩国、乌克兰、日本的7所大学开展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共建“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成立亚洲首家开展叶赛宁专门研究的机构——叶赛宁文化教育中心,与俄罗斯梁赞国立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成为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的“亚洲校园”项目实施院校。
198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集听障、视障、肢残三种残障学生在一所学校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残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现有在校残障学生1000余人,开设9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是国内针对残障大学生招收专业最多、规模最大的院校。30多年来,学校特殊教育工作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殊荣和奖项,被中残联、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院校”。2002年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在出席学院15周年纪念大会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地位。”2017年在建院30周年之际,中残联主席张海迪在贺信中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创办,是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历史性开端,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长春大学是“团风”精神的发源地。1989年4月的一天,学校残疾大学生金燮,收到一张署名“团风”的10元钱汇款单,随即,第二张、第三张汇款单不期而至。一时间,许多生活困难大学生都陆续收到署名“团风”的汇款。“团风”事迹出现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省市各级组织相继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学“团风”,争做青年楷模,争做时代先锋。多年来,“团风”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的基本精神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长春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