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欢迎您来到 长春大学信息公开网

长春大学网站

信息公开栏目

内容搜索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审核人: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 学校基本概况

(一)学校简介

(二)2021-2022学年学校发展事业中重要事项及突出成果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二)教师培训与发展情况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五)教学行政用房、设备情况

(六)图书及信息资源情况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五)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三)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四)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思政教育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机制

(七)学风管理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理念

(二)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五)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

(六)专业认证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情况

(二)就业情况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四)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五)毕业生成就

(六)体质测试达标率

八、特色发展

(一)传承团风精神,凸显德育特色

(二)创建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面实施“育人工程”,构建“12310”育人体系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不断培育凝练特色,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结语

 


长春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基本概况

(一)学校简介

长春大学是吉林省省属全日制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学校在教育部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目前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机械工程、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中医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包括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金融、应用统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农业、会计、艺术、教育硕士、机械、林业。学校现有20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模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29人,其中正高级122人,副高级30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25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2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8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2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1人、普通高等学校审核评估专家2人、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7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教育科学专家2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6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

学校在近几届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2项,省级奖46;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个;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个;吉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2016年学校被评为吉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连续次跻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学科竞赛评估结果TOP300”榜。

学校建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和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发改委大豆加工生物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实验室、吉林省人体健康状态辨识与机能增强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材料设计与量子模拟实验室、吉林省生物医学工程研发中心、机械零件传动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培育)、吉林省高等学校校园安全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园林生态工程实验室、中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长春大学萨满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吉林省网络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软环境研究基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吉林省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公民精神教育研究中心(立项培育)、吉林省文化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吉林省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19个省级科研平台和长春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等20个校级科研平台;有工商管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网络空间安全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81339.12万元;纸质藏书1690308册、电子藏书1148396册;校舍建筑面积41.1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67万平方米。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45个,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几年来学生在国内外文化体育竞赛、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学校与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美国、韩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131个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交流关系,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与俄罗斯、韩国、日本、乌克兰的六所院校合作举办本科、专科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被列入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学校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俄语中心;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学校设立了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成立亚洲首家开展叶赛宁专门研究的机构——叶赛宁文化教育中心,成功承办“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与俄罗斯梁赞国立大学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2020年与延边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同承办“2020年东北亚大学校长论坛”。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导教、以赛育人、以赛促创”的工作思路,结合传统和新兴优势学科专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我校FCC车队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襄阳和珠海站的比赛中再创佳绩,并获得2019年最具影响力车队称号。

(二)2021-2022学年学校发展事业中重要事项及突出成果

1.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持续推进“学习筑梦”行动,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1门;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特教学院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荣获先进集体,成功立项首批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教材4部。按照《长春大学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方案》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自我评估。成功申请成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主席单位,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高校主席单位。

2.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

遴选4个优质项目参与吉林省高校“双创”成果展,组织8场贯穿全年的“创意沙龙”系列活动。组织两批“松原籍大学生返乡实践班”,与南湖公园合作开展“幸福长春·醉美南湖”冰雪灯光展和趣味雪雕赛,与欧亚集团共同举办创新创意设计大赛。“长春大学—用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评首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获评首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在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8项。

3.学科建设不断优化

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审核。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情况,完成学校“十四五”学科建设专项规划。组织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成功增设“网络文化安全”二级学科和“中国文化网络传播”交叉学科,对丰富发展“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完成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和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三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材料申报工作。

4.对外合作办学深入拓展

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7名教师、71名学生获国家留基委资助赴俄乌白高校交流学习,成功获批1个中乌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亚洲校园+”项目、“一带一路”国家听障大学生艺术人才培训研讨项目。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参加第十二届中韩大学校长论坛等近10场线上国际会议。突出俄语对外合作交流优势,完成8个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方面的国家级项目,举办和参加近10次国际学术活动,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有力提升。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遵循“知行合一,诚信至善”的学校精神,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根本,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着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富有实干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面向定位: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并提供科技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我校现设本科专业6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类专业4个、法学1个、教育学2个、文学9个、理学4个、工学21个、农学1个、医学2个、管理学9个、艺术学7个(详见表1)。

1 长春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科

门类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

予门类

所在学院

1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经济学院

2

020301K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3

020302

金融工程

四年

经济学

4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5

法学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四年

法学

行政学院

6

教育学

0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文学院

7

040108

特殊教育

四年

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院

8

文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文学院

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国际教育学院

10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外国语学院

11

050202

俄语

四年

文学

12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13

050205

西班牙语

四年

文学

14

050228

波兰语

四年

文学

15

050229

捷克语

四年

文学

16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四年

文学

文学院

17

理学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理学院

18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19

070202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

20

071202

应用统计学

四年

理学

21

工学

080201

机械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22

080207

车辆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启明学院

23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与车辆

工程学院

24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四年

工学

25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6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理学院

2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启明学院

28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9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30

080717T

人工智能

四年

工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31

080801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32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四年

工学

33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计算机科学

技术学院

34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35

080903

网络工程

四年

工学

3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37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

工学

理学院

38

080911TK

网络空间安全

四年

工学

网络安全学院

39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启明学院

40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41

082803

风景园林

四年

工学

园林学院

42

农学

0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43

医学

100502K

针灸推拿学

五年

医学

特殊教育学院

44

101005

康复治疗学

四年

理学

45

管理学

120201K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学院

46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47

120203K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48

管理学

120204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学院

49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文学院

5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行政学院

51

120601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学院

52

120701

工业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53

120901K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管理学院

54

艺术学

130201

音乐表演

四年

艺术学

音乐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

55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音乐学院

56

130204

舞蹈表演

四年

艺术学

57

130310

动画

四年

艺术学

美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

58

130402

绘画

四年

艺术学

5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60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美术学院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9356人,其中本科生16649人,研究生1134人,专科生1491人,留学生5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86.01%。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22年,我校5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全日制本科共录取3946人,省内录取1755人,省外录取1917人(与内蒙古互换培养蒙古族大学生23人、与甘肃互换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5人、与青海互换培养大学生4人、阿勒泰定向计划14人以及南疆单列计划2人),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单考单招录取219人、西藏内地高中班录取10人、新疆内地高中班录取20人、少数民族预科转入25人。

我校在吉林省本科第二批录取文史类424人,普通专业最低434分,合作办学最低429分;第二批录取理工类1282人,普通专业最低387分,合作办学最低368分。文史类最高分出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505分);理工类最高分出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84分)。另外文史类最高分前三名的专业还有会计学(497分)、政治学与行政学(490分);理工类最高分前三名的专业还有会计学(483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81分)。外省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多数在生源地二本线(或本科线)20分以上,有的省份要高出生源地二本线(或本科线)百分以上。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层次清晰的师资队伍发展方向,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校内教师培育并重,汇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打造一支教学质量精良、科研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

2021-2022学年学校积极创新招聘方式,采取网络公告展示、短视频媒体宣传、线上报名和远程面试等办法共引进博士人才19人、硕士人才16人,极大地降低了新冠疫情对学校高层次人才招聘的影响。本学年学校共申报评选享受吉林省人才政策(2.0版)待遇的D类以上人才10人,优化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师队伍资源的情况下,学校还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承担课程教学、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2021-2022学年聘请校外教师280人,其中高等学校教师242人,占86.43%,企事业单位科研、专业技能人才38人,占13.57%;外聘教师中博士73人,占26.07%,硕士166人,占59.29%;具有正高级职称39人,占13.93%,副高级职称91人,占32.50%。

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402人,其中专任教师929人,外聘教师280人。折合在校生22607.00人,生师比为21.15:1。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22人,占13.13%;副高级职称309人,占33.26%;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39%。专任教师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近二分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25人,占88.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85人,占30.68%;具有硕士学位540人,占58.13%。随着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合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境外学缘55人,占5.92%;境内外校学缘853人,占91.82%;本校学缘21人,占2.26%。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激发学术创新意识,促进人才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力。

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154人,占16.58%;36岁至45岁388人,占41.77%;46岁至55岁296人,占31.86%;56岁及以上91人,占9.80%。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基础扎实、年富力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学缘、年龄结构情况详见表2。

2 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学缘、年龄结构一览表

结构类别

项目类别

教师数量

所占比例

职称结构

正高级

122

13.13%

副高级

309

33.26%

中级

425

45.75%

初级及以下

73

7.86%

学位结构

博士

285

30.68%

硕士

540

58.13%

其他

104

11.29%

学缘结构

境外

55

5.92%

境内外校

853

91.82%

本校

21

2.26%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154

16.58%

36-45岁

388

41.77%

46-55岁

296

31.86%

56-60岁

91

9.8%

(二)教师培训与发展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疫情期间选派多位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进修,不能到实地参加的就通过远程培训进行学习,使教师能够及时跟踪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增强创新意识,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21-2022学年学校共组织岗前培训新教师31名。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学校一是充分利用线上教师培训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长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参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培训、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线上培训4次,参训教师448人次;二是聚焦教师需求,“订制”学习内容,开展精准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应用及助力混合式金课建设”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暨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培训、ISEC项目师资培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新工科和新文科骨干教师培训和讲座等20余次。本学年累计组织培训24次,累计参训教师1161人次,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

以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为需求,不断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竞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一是我校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教学团队”获评第二批“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二是学校组织开展“第二届长春大学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省级推荐工作,评选出校级一、二、三等奖共13名,其中季宇等8人推荐参加“吉林省第二届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2021-2022学年我校共开设本科课程2246门,其中,教授授课370门,副教授授课938门。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11.38%,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8.37%。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2021年,学校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419.9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4445.63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投入156.36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投入168.45元。

(五)教学行政用房、设备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1.1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67万平方米,生均10.16平方米。实验室面积4.64万平方米,生均2.7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1339.12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193台件,总值31997.77万元,生均1.42万元;2021-2022学年新增仪器设备1765台件,4349.63万元。教学用计算机6954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11202个。

(六)图书及信息资源情况

长春大学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36万平方米,现有馆舍由主校区图书馆、西校区借阅部、密集书库及各学院资料室组成,设立6个借阅室,11个阅览室,阅览座位3312个。2021年累计接待读者130多万人次,借还图书13994册,借阅/阅览平均周开馆76小时。图书馆始终遵循“读者第一,服务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90308册,电子图书1148396册,订购期刊636种、报纸57份,可供使用的中外文电子期刊59952种。电子资源与平台的年访问量2313.84万次,电子资源年下载量231.29万次。订购数据库15个,分别是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云系统、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新东方英语多媒体学习库、森图就业数字图书馆平台、国研网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信息系统、博看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中科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新语数字图书馆系统、超星期刊数据库系统、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畅想之星电子书阅读数据库、FiF外语学习资源库、国道外文数据库。除上述购买的数据库,开通并试用多项免费资源及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盲文阅览室于1999年建成,使用面积为300余平方米,馆藏盲文图书4784册,大字本图书3555册,专用数据库4个,音视频资料1842份,其中包括339张无障碍电影光盘。配有盲人专用电脑、点显器、助视仪、刻录机、盲文转换软件、读屏软件、盲文专用打印机等盲人专用设备设施。2013年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盲文图书馆支馆。

近年来,图书馆利用建设空间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包含了预约入馆和预约选座,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改变了以往刷卡入馆的繁琐途径,利用选座系统,方便了读者座位管理,更高效率使用图书馆的空间及资源,给师生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阅览和研习环境;建设了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利用虚拟化云桌面技术对整体网络环境以及网络设备设施进行重新建设整合;引进超星发现系统,初步完成馆藏资源整合。今后,图书馆会不断转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水平,满足读者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长春大学校园网连接东西2个校区,校园内共铺设光缆线路48条,总长27公里,覆盖了校园的教学、科研、办公、学生宿舍的各个楼宇。校园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出口总带宽为4450兆位。建有校园网中心机房1个。现有各类交换机250余台,其中万兆防火墙设备2台、万兆核心交换机2台、上网行为管理设备2台、WebVPN设备1台、各类服务器30余台、精密空调2台、不间断电源容量80KVA 1台、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1台、WEB应用防火墙设备2台、出口缓存服务器2台、堡垒机1台、数据备份一体机2台、华为数据中心安全产品三剑客1套、数据库审计1台、入侵检测系统1台、日志审计系统1套等。校园网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标准以太网组网技术,传输速率达到主干10000兆位/秒,1000兆位/秒到桌面。校园网现有信息点7000余个,实现全校室内外无线网络全面覆盖。

经多年建设,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的服务有:WEB服务、DNS服务、VOD服务、IPTV服务、IPV6服务、VPN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服务大厅、网站群管理平台系统、虚拟化云服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spoc教学平台、研究生论文提交系统、汇文系统、长春大学图书馆书目检测系统及国内外资源数据库等,满足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的需要。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专业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校要求专业要主动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等新的发展形势,紧紧围绕吉林经济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和要求,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经过多年发展与积淀,形成了以机械工程、网络工程、特殊教育、会计学和俄语专业为引领的国家一流专业,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初步形成文理管工并重、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综合型本科专业布局结构。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校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4个、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校级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个,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使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吉林经济建设需要,专业布局更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和建设,学校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依托现有学科专业优势,对接国家和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点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2022年学校申请拟新增乌克兰语本科专业,拟撤销捷克语本科专业。

为进一步优化学校本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督促各专业强化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长春大学本科专业预警实施办法(试行)

3.以“四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学校以“四新”建设为契机,有效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围绕“四新”专业建设,制定专业交叉融合实施方案,推进15个专业的交叉融合,重点推动经济学与数学、计算机,金融学与管理学、数学,金融工程与数学、计算机,国际经济与贸易与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与理学、工学交叉融合。加快新工科专业建设,推动传统优势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加快新文科专业建设,推动传统优势文科专业改造升级。

(二)课程建设

1.大力加强优质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2013年学校制定下发《长春大学合格课程标准》,进一步健全我校合格课程、重点建设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体系;2020年对《长春大学合格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16年出台《长春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2017年出台《长春大学“十三五”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就课程建设工作的任务、方式、内容、要求及验收指标体系等予以规范,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品牌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为引领示范的课程体系;2020年对《长春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将课程立项和验收的标准从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中独立出来,出台《长春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验收标准》。同时学校设置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各级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学校现有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级优秀课47门,校级精品课5门、品牌课程49门、品牌建设课程13门、优秀课163门、重点建设课程(含课程群)39门。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凝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学校对2021年立项的58门“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开展结题验收工作。经评审,共51门课程通过验收,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荣誉称号。

学校注重专业团队、课程群团队、实验中心团队等多样化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此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4个。

2.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建立素质教育课程数据库,将素质教育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实践创新、素质提高(考研)等类课程群,规定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需避开学科相近课程群选课,优化知识结构;同时提高素质教育课的准入门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两级分制改为五级分制,强化了素质教育课程的管理。

自吉林省疫情形势趋于严峻以来,结合我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学校加强校内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以“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准辅导”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为了丰富师生们疫情期间的生活,在舒缓心情的同时,拓宽视野和知识面,长春大学教务处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非常6+1”学习资源礼包,涉及优质线上课程、免费电子书库、红色经典影视、艺术通识鉴赏、师生心理调适讲座等多个方面,师生累计学习达22174人次;增开疫情防控、运动健康、心理辅导、考研考级培训等18门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达11517人。长春大学关注师生成长,让广大学子们在保持学习的同时为生活增添色彩,有效充实宿舍生活、缓解自身压力,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助力。

3.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服务平台,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

学校加入了UOOC联盟、泛雅网络课程联盟和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不断拓展学生素质教育课资源,引进超星、智慧树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加快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学生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学分互认,年在线学习20367人次。

2015年,学校引进超星公司的“SPOC在线平台”,教师在该平台上发布通知、布置作业、课前准备、辅导答疑、建立题库、组卷阅卷、试卷分析等,现已在平台建设公共基础及专业课331门。

4.开设课程及课堂教学规模

2021-2022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246门,其中必修课1444门,选修课802门。通过考虑教师数量、学生规模、教学效果、办学成本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班级,其中思政课、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以110人左右规模为主,大学外语课程以35人左右规模为主。全年开设临班数为4790个,其中40人以下临班2194个。

(三)教材建设

1.不断健全完善教材管理制度,规范教材选用

学校不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2022年5月,修订《长春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第二次修订)》,根据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教材管理办法》,对学校教材选用管理工作、教材选用原则、教材审查程序以及检查监督等进行严格规定,确保教材选购科学、规范,教材选用“选优、用优”,教材审核严把政治关、学术关、适用关,完善了教材选用审批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相关课程的教材选用工作,加强规范境外原版教材及“马工程”重点教材的选用、管理及审核,确保选用的教材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学校执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和排查要点要求对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日常新申请选用的教材进行严格的排查及审批管理,同时定期组织法学、民族学科、外国语言类及境外教材等多类教材的意识形态专项排查工作,不断强化教材政治审查制度,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教材核查把关机制,将教材审核、使用、管理纳入日常教学范畴。

学校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目前学校选用的课程教材已实现“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的线上线下培训,学习领会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吃准吃透“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以此进一步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使“马工程”重点教材得到更广泛使用。

2.加强教材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材建设能力和水平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每两年组织一次教材立项审批工作,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学校制定《长春大学教材立项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以立项方式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并对教材编写立项原则、出版与使用及经费支持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鼓励教师出版契合学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现学科优势或专业特色的教材。2018年、2020年学校分别开展教材建设立项工作,共立项资助教材15部,已出版完成教材7部。

为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精品教材,引领带动教材质量整体提升,学校制定《长春大学优秀教材评选办法》,围绕高质量目标加强谋划,推动新时期教材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16-2021年,我校教师以第一主编身份出版教材45部。2021年,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和首批普通本科高校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推荐工作中,我校特殊教育学院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会计学基础》《客户关系管理》《招贴设计》《Java程序设计》4部教材立项省级重点教材。截至目前,1部教材已通过省教育厅教材结项出版申请。

根据中共吉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相关课程的通知》文件要求,我校认真研究、落实,学校为全校思政课教师征订《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从2021年秋季开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形势与政策”的必修教材和必讲内容,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内容选择4个专题,每学期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讲1个专题,开设四个学期。按照吉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我校在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四)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始终围绕创新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和实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校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分别为特殊教育学院的“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依托产学合作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校企联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四个实验区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加大校企(事)合作的推进力度,与多家企(事)业开展产学合作,取得初步成效,为下一步推广积累了经验。我校理学院建立以政、校、企多方协同育人为主线、产教融合为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2+1+X”基本模式,鼓励学院教师走到企业中去,企业人员走到学校中来,将企业岗位及实际生产任务需求带入到“2+1”环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实现理论讲解+模拟验证+在线测试+实践案例为一体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音乐学院积极实施“以舞台代替讲台”教学改革,构建从课堂到舞台,从舞台到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演出平台,形成专业课堂、舞台演出,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与各类思政课程相得益彰,达成育人实效。

经济学院着力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以学院实验中心为基地,以创Xin工场、大学生创新创业部、知行竞赛协会等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双创实践,让学生在参加活动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全面实施“十万行代码育人工程”,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十万行左右有效代码的编写训练,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机械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强调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致力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吉林省地方经济。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秀师资为办学主体,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做人踏实、工作务实,多学科融合,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专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研究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需求,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依据《长春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和《长春大学专科优秀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转专业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环境下进行,全校共有198名本科学生、1名专科学生顺利转入新专业学习。

根据《长春大学关于在校大学生服役后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第三次修订)》,规定学生参军服役期满退役后复学到大一和大二的本科学生,本人可自愿提出转专业申请,经学校同意并履行相关手续后,依据专业可接收能力,按照志愿优先原则进行,每个转入专业接收名额不超过专业年级人数的5%,志愿相同且超出专业可接收额度的,参照服役期间在部队的表现和入伍前在学校的成绩等条件进行排名。到目前为止,全校共有22名退伍复员学生转入新专业学习。通过调整学习专业,让学生尽可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匹配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实际,学校对按国家定向招生计划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内地少数民族高中班学生和高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试卷的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大于等于40分开始计算总成绩,小于40分以卷面成绩代替总成绩,总成绩大于等于50分视为课程考核及格这也是学校“以生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

2.创新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与监督

为深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提升,全校范围内开展考核方式改革,增大过程性考核次数及成绩比重,加强过程管理与监督,以考导教、以考导学,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质与能力;活化过程性考核形式和内容,引领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着眼应用,强调实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综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广大师生的创新与创作中,达到提高质量、多样化成才的目的。加大考试工作巡查监督力度,健全校院两级巡视队伍,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各个考场,对考试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规范考试巡视工作职责、明确巡视工作内容,严肃考场纪律,提高考试工作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组织开展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评选及推荐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学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各环节和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学研究。2021年学校批准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68项,其中重点项目35项,校级一般项目33项;获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项,其中省级重点4项、一般项目5项、新文科专项3项,吉林省产学合作专项1项;获批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4项、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4项;完成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5项。2021年获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项,其中重点规划课题2项,一般规划课题17项;获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8项;获吉林省第十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完成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6项、吉林省高教学会课题7项。

(五)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

1.实践教学建设改革

学校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课程、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建设,开展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强调各学院、各专业要独立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求奢华,唯求应用成效;专业间、学院间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要能互通互用,通过基地节点将全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网络;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要充分彰显专业特色。充分建设校内、校外两个系列的实践教学基地,两类基地互为补充,共同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课带实验、独立设课实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衔接、逐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毕业设计(论文建设与改革

学校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定《长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长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文件,下发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对教师选派、题目遴选、过程指导、中期检查、校院两级答辩等关键环节以及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做了明确规定,要求严把教师、选题、指导、检查、答辩“五关”;各专业严格落实教学规范、教学大纲和学校的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工作质量稳中有升。

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和工作职责明确规定,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鼓励各专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须与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选题多元化,做到一人一题,鼓励真题真做,并采取技术手段对学生论文进行重复性检查,杜绝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发生,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工科专业以毕业设计为主,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划拨毕业设计(论文)专项经费;建立校、院、系三级检查体系,设置中期检查和查重环节;对院级答辩排名后5%的学生组织开展有校外专家参加的校级答辩,严控答辩质量;确立工作过程记录制度,强化过程质量管理;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提高指导质量。

为规范我校学位论文管理,推进建设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采用维普论文管理系统进行查重,每年为学生和学院提供一次免费论文查重检测机会,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校办学与经济发展适应度、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设集约、共享、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学分可置换课程或置换课程成绩。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了课堂教学和创新实践实训平台的壁垒,集约共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通道。2021-2022学年共22547人次获得37130.6学分,6009人次使用7692.8学分兑换课程或课程成绩。

学校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创新考核方式改革以及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等工作,在省内具有示范效果。学校残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对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残疾人创新创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2016年,学校被评为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长春大学创客学苑被评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吉林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2年长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创业学院。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根据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将办学方向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向培养创新应用研究型人才转变,为吉林全面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各专业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时,主要遵循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在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优势、特色和现实条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使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现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为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及调整,形成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两翼,以专业选修课模块和素质教育课模块为个性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目前执行的2019版培养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整合内容、凝练特色、留足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重新设计培养方案框架;

二是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简称OBE理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群,增设个性课程模块;

三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习筑梦”纳入教学计划;

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增加 “大学生创新基础”、“大学生创业基”2门必修课程,并要求各专业至少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课程1门。

3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结构

学科门类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理学

管理学

艺术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视障)

专业平均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

27.69

25.54

30.43

27.35

28.96

28.16

55.98

28.53

35.03

38.29

专业平均选修课学分比例(%)

18.02

22.77

22.29

14.71

17.60

21.54

20.20

15.81

22.16

13.85

(三)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2021-2022学年,学校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提高、企业实践、兼职聘任等措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为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各专业专任教师数量、职称、学位、年龄结构、生师比详见表4。

4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生师比一览表

学科

门类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

生师比

专任教师总数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

45岁及以下

45岁以上

经济学

经济学

11

3

4

7

3

4

7

24.64:1

金融学

11

2

3

3

7

7

4

42.82:1

金融工程

9

0

4

5

3

6

3

31.67:1

国际经济与贸易

8

0

6

4

4

4

4

28.25:1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8

1

2

2

5

5

3

32.38:1

教育学

特殊教育

10

2

6

5

5

4

6

54.60:1

学前教育(新办)

7

0

1

3

4

5

2

12.43:1

文学

汉语言文学

11

2

3

7

4

8

3

27.27:1

汉语国际教育

19

0

5

8

11

14

5

10.16:1

英语

38

4

14

5

26

19

19

13.53:1

俄语

12

4

6

4

7

2

10

11.83:1

日语

11

0

2

1

9

7

4

17.55:1

西班牙语(新办)

7

0

0

1

6

7

0

13.00:1

波兰语(新办)

2

0

0

0

0

2

0

35.50:1

网络与新媒体(新办)

10

0

3

3

7

8

2

27.20:1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6

1

4

4

2

4

2

21.83:1

信息与计算科学

7

1

2

5

2

6

1

35.14:1

工学

机械工程

30

7

8

12

13

10

20

26.57:1

车辆工程

9

0

2

3

5

7

2

26.78:1

智能制造工程(新办)

7

1

2

5

1

5

2

18.14:1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办)

12

4

3

12

0

9

3

13.75: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

2

5

5

8

7

6

24.77:1

电子信息工程

11

1

1

4

6

6

5

7.27:1

通信工程

14

2

4

8

5

10

4

19.00:1

自动化

17

2

7

4

13

8

9

13.35: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6

4

7

5

10

7

8

33.00:1

软件工程

15

2

6

8

6

6

9

28.07:1

网络工程

14

2

6

5

9

10

4

22.79:1

物联网工程

11

2

2

4

6

7

4

24.36: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办)

6

0

2

4

2

6

0

35.17:1

机器人工程

2

0

1

2

0

2

0

30.50:1

网络空间安全(新办)

6

2

2

4

1

3

3

15.67:1

食品科学与工程

14

2

4

8

5

9

5

16.00:1

食品质量与安全

11

2

4

10

1

7

4

16.73:1

风景园林

9

0

3

3

5

4

5

27.22:1

农学

园林

14

3

4

9

5

10

4

16.29:1

医学

针灸推拿学(视障)

16

5

4

2

13

6

10

19.44:1

康复治疗学(视障)

8

0

2

2

6

7

0

55.38:1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5

1

4

12

2

8

7

22.07:1

市场营销

11

2

4

5

6

8

3

23.36:1

会计学

13

1

7

1

8

4

9

41.23:1

财务管理

10

1

8

3

6

4

6

39.80:1

文化产业管理停招

3

0

2

1

2

1

2

10.00:1

公共事业管理

6

1

2

4

2

3

2

32.50:1

物流管理

9

4

0

5

4

4

5

44.22:1

工业工程

9

0

3

1

7

5

3

21.33:1

旅游管理

9

2

2

3

5

7

1

21.44:1

艺术学

音乐表演

30

5

6

3

19

23

7

14.87:1

音乐学

11

0

3

0

11

6

5

8.09:1

舞蹈表演

6

0

1

0

5

6

0

32.33:1

动画

14

1

6

1

12

10

4

18.21:1

绘画

19

3

9

0

10

6

13

17.79:1

视觉传达设计

28

2

11

1

23

15

13

17.93:1

环境设计

5

0

2

0

4

3

2

38.80:1

(四)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1.实验教学

学校现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各级各类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合理调配人员、安排时间开放实验室。一是科研型实验室开放,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二是专业教学实验室开放,主要是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三是基础教学实验室开放,在完成正常教学实验以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类实验研究。能够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要独立设课;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不能低于80%;实验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更新。

2.实习实训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工作历来受到学校重视。一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35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用二是注重教学文件建设。在培养方案中规定各实习实训环节的学分和学期,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各实习实训的内容与要求,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受到同样的重视。三是经费保障支持。设置耗材专项经费和实习专项经费,耗材专项经费每年递增,实习经费采用年度包干的形式划拨至各学院,各学院可以统筹使用。四强化教师指导。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时,一并聘请相当数量的客座教授和指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实践。五是加强教学管理。要求有详细的教学方案;有详尽的动员、要求和安排;校内指导教师要全程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分专题指导;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及心得体会;属于课程设计的要在结束后组织答辩。各项措施有效保证了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5全校各专业实践及实习基地数量统计表

经济学

14

自动化

12

金融学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

金融工程

9

软件工程

15

国际经济与贸易

5

网络工程

14

政治学与行政学

6

物联网工程

4

特殊教育

24

食品科学与工程

11

汉语言文学

1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1

汉语国际教育

4

风景园林

22

网络与新媒体(新办)

3

园林

22

英语

1

针灸推拿学

7

人工智能

5

康复治疗学

4

俄语

9

工商管理

11

日语

4

市场营销

4

西班牙语(新办)

3

会计学

6

波兰语(新办)

2

财务管理

4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文化产业管理(停招)

3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公共事业管理

10

应用统计学(停招)

3

物流管理

4

材料科学与工程(新办)

3

工业工程

1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办)

2

旅游管理

5

机械工程

13

音乐表演

43

车辆工程

13

音乐学

9

汽车服务工程(停招)

13

舞蹈表演

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

动画

9

电子信息工程

9

绘画

15

通信工程

5

视觉传达设计

15

智能制造工程(新办)

13

环境设计

3

网络空间安全(新办)

6

3.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定《长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长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规章。本学年学校有549名教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6.97人。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论文查重及校院两级答辩等环节都注重细节,严格管理。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共有49名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坚持以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为目标,促进双创教育内涵发展,成立长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力度。长春大学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总数483人。

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长春大学“创客学苑”被评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基地具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可同时容纳600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各院部设有创新实验室、专业训练室、创新创业活动研讨室、成果展示区等,形成覆盖全校各学科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学校2022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129项、省级290项;学校在“建行杯”第八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8项;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691项。

(六)思政教育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机制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因此,学校对标“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各类课程,开展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和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育人体系,建立有效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关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策方针。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长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深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机制新载体新举措,集聚学校各方力量和资源,积极构建协同一体、合力育人的12310育人工程”。1即一个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2即两个群体,把握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两个工作群体,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他们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10“十大”育人体系,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七)学风管理

1.抓机制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根据学校“制度建设年”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长春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以制度促学风,建立学风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2.抓制度建设,强化日常行为教育管理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强对学生线上线下上课出勤、晚自习、考风考纪等检查,使学生明确大学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原则,端正学风。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网络课堂纪律整治,继续坚持辅导员进班级制度,切实做到“知情、关心、引导”。加强学风教育工作,下发《关于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关规定》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春大学学生课堂行为准则的通知》文件、《关于加强考试及其他考试诚信教育的通知》文件、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关于进一步加强2022年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课堂行为规范及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并加强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和教育工作。

3.抓组织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强化学生社团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带动作用。积极主动开展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班级活动,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以优良班风促进学风建设。

4.抓思想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关键时间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用“四个自信”强基,用“四个意识”导航,用“两个维护”铸魂,培养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学习。开展“双十佳”评选等工作,抓榜样教育,对典型学子的事迹材料进行挖掘整理,采取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持续推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层层落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局面。

5.抓调查研究,帮扶学生解决困难难题

通过开展学情调研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风建设重点,并不断研究学生在学习习惯、方法、态度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针对新生、同一科目学习困难、预考研学生等具有共性问题的群体,以朋辈经验分享、主题班会、小组学习、研本交流等方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力争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

6.抓平台建设,促优良学风

各学院依托专业特点,设计开展各具特色的学风建设活动,力争实施“一院一赛”,打造品牌。充分利用宣传板、网络、微信平台等宣传媒介,就学风建设展开讨论,宣传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会等方式,建立学风反馈平台,畅通学风建设问题建言献策渠道,形成学风建设良好互动局面。

7.抓个体转化,加强帮扶成效

深入细致做好经济困难、心理问题、违规违纪、学籍预警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相关情况,给予适时关爱和帮助,引导和教育他们正视困难,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勤奋学习。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理念

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管理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学管理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一致认为:没有一流的质量保障,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质量提升,保障先行;保障是管理,但更重要的是服务,是深入人心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和文化建设,力求使其上升为一种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1.不断完善质量标准

2014年学校出台《长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长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等级标准及内涵》,并对12个本科专业进行校内试点评估。针对评估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于2015年春对《长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长春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等级标准及内涵》进行修订,使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不断完善。2016年9月学校制定《长春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2017年制定《长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各主要教学环节设定质量标尺。2020年印发《长春大学合格课程标准(修订)》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合格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不断强化质量文化建设

学校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加强了制度落实和“两查一访”活动,建立了“三多一全(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全过程)”的信息反馈体系。

制度落实:认真贯彻执行《长春大学教学单位院长(主任)工作例会制度》文件要求,定期召开院长例会,在每次例会上必有教学议题的研讨;认真贯彻执行《长春大学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文件要求,院(部)每学期党政联席会上讨论教学问题的会议次数不少于3次。

两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校长、教学副校长、学校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各学院(部)的全体领导、两办负责人要分别在各教学楼前迎候教师和学生的到来,同时上课后要对所有教学场所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校长、教学副校长要分别带着相关处室负责人,分期分批地对所有考试场所进行全巡视。

一访:学校所有领导每学期至少对其所联系的教学单位进行一次调查走访,研讨和帮助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并执行“三多一全(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全过程)”的信息反馈体系,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信息交互。充分利用总结报告、微信及QQ群、实时电话、发送邮件等多渠道加强学校和师生间多形式信息传递,从教学督导、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等多角度获取在线教学信息,及时解决在线教学难题,全过程保障教学质量,助力师生更好地开展在线教学。“三多一全”的信息反馈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我校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基础。

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工作思路和工作标准越来越清晰,质量保障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郁。

(二)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出台《长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长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用最大篇幅和最重要位置来部署和总结教学工作。学校每年春季召开有全体教师参加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对上一年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本年度主要教学工作进行部署,对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每学期至少三次,总结和布置近期教学工作,查找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加大学生参与力度,加大整改力度,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召开各种层面、各种形式的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反映的一般问题交由相关部门处理解决,学生反映的重要问题要提交到校长办公会研究解决。

学校认真执行学生信息员制度,对学生反馈的信息、问题及时研究处理。

学生代表要列席学校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与教师代表一起研讨决定学校发展大计。

每名学生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专业的办学情况给出评价,而学生评价的结果将作为教师教学评价、专业办学状况评价的主要依据。

3.将教学工作列为校长办公会的重要议题

2021-2022学年,共召开校长办公会25次,其中14次研究教学相关工作,包括转专业、学籍处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课程建设等方面的15个议题,充分体现学校领导班子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

4.政策措施

2021年修订《长春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依据公开、公平、公正与择优原则实施转专业。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制定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1)组织建设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序工作并取得实效,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反馈机制,学校成立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由校、院行政一把手任主任,下设秘书负责日常工作。

2)制度建设

学校出台相关管理规章,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长春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如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基本制度、基本建设、组织系统、教学研究等予以明确规范;2017年制定《长春大学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各主要教学环节设定了质量标尺;2017年修订《长春大学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和《长春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为教学督导和教学事故处理提供可靠依据;《长春大学教师任课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长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施细则》《长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评选管理办法》《长春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管理办法》《长春大学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的实施为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可靠的实力保证。

3)组织结构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包括教学决策、教学指挥、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质量文化宣传教育、仲裁和持续改进7个子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

依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实际,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各类信息反馈,教学决策系统做出相应决策;教学指挥系统依据决策指令协调教学条件与资源保障系统、质量文化宣传教育系统支持各教学单位完成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完成质量监控,并将监控结果分报教学指挥系统和仲裁系统;仲裁系统形成仲裁意见,反馈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决策系统形成改进意见,交由持续改进系统实施,从而形成决策、保障、运行、监控、反馈、改进的闭环发展。

1)领导干部听课

全面贯彻落实2017年修订的《长春大学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坚持到教学一线听课或走访。2021-2022学年领导干部听课128学时,其中领导干部听思政必修课程30学时。

2)教学督导检查

学校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督导水平,规范教学管理。2021-2022学年,学校教学督导组重点对青年教师授课情况和在线教学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2021-2022-1学期召开督导组工作例会5次,参加教学督导例会及相关会议182人次;课堂教学听课检查495学时;实验教学听课检查55学时;检查教学场所47人次;巡查考场2727场次。受疫情影响,2021-2022-2学期召开线上督导组工作例会7次,参加教学督导例会及相关会议129人次;教学检查覆盖20个本(专)科教学院部,线上、线下听课检查教师545名,共计731人次,考场巡视1326场次。教务处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各院部进行了反馈,并督促相关院部对反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每学期,学校定期进行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3)学生信息反馈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学生信息中心,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开展学生评教工作。2021年,学校新聘任学生信息员348名,表彰优秀学生信息员66名,共收集教学反馈信息2000余条。此外教学院部在每个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围绕教师授课质量、课堂纪律、教学场馆设施等问题进行座谈调研,听取学生意见,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专项检查

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开展教学日历、试卷、教案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项检查工作。2021-2022学年抽查试卷346份;抽查教案14份;抽查教学日历15份;检查40名教师的36门课程的课外作业,分类、统计、分析课外作业调查问卷1956份;检查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完成情况60人。并将抽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各教学院(部)。

5)学生评教

为科学考评教师教学质量,根据《长春大学教学督导实施办法》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相关要求,按学年对每位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相应评价。2021-2022学年,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94.1%,学生、院(部)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达30%。

6)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为明确教师教学工作职责,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2013年制定《长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各环节教学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

(7)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为明确教师教学工作职责,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2013年制定了《长春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各环节教学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

3.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是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实现一体化教学,促进过程性评价,与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更好融合。

2019年10月以来,学校陆续建成八间较大型智慧教室并投入使用,通过软硬件设备辅助,师生、生生课堂互动及线上、线下混合互动更为便捷,推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探究型、合作型学习。教室配置全高清录播设备,实现课程教学过程自动化录制,生成视频文件,自动上传到平台教师账号下,提供多层次使用需求。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认真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主管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所有教学单位积极配合,责任落实到人,对所有数据逐一认真采集与核实。2016年学校购买了《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校级版)》,建立自己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平台。通过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学校及时掌握自身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准确把握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校教学工作整改、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五)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

学校在2017年9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后,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根据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目标与措施。2019年11月20日,省教育厅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回访专家组对我校2017年9月以来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情况进行了回访检查。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目的。同时专家组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六方面问题反馈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次回访检查使学校在后续的工作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学校以本次评估回访工作为契机,全面落实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加快推进我校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

(六)专业认证

为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认证筹备工作。为提高教师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和趋势的认识,深刻领会工程认证标准对教学的内涵要求,学校多次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宣传、培训工作,组织由工科专业各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参加专业认证工作培训会议,强化专业建设与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今年我校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4个专业向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协会提交了认证申请,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计划向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协会提交自评报告。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申请认证学院进一步审视学科特色及专业实际,开展专业的自我评估;有助于全面梳理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健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情况

2022届本科生人数为4188人,按照《长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修订)》文件规定,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的学生人数为407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7.28%;经毕业资格审查未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不符合毕业条件予以结业的学生人数为11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2%。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4074人,我校2021届本科学位授予率为100%。

6全校各专业毕业率、学位授予率一览表

校内专业名称

应届学生数

应届毕业生数

授予学位数

毕业率

经济学

70

69

69

98.57%

金融学

148

146

146

98.65%

金融工程

95

91

91

95.79%

国际经济与贸易

68

66

66

97.06%

政治学与行政学

71

70

70

98.59%

特殊教育

149

148

148

99.33%

汉语言文学

183

176

176

96.17%

汉语国际教育

34

32

32

94.12%

英语

138

138

138

100.00%

俄语

34

34

34

100.00%

日语

47

45

45

95.74%

波兰语

25

23

23

92.00%

西班牙语

23

23

23

100.00%

网络与新媒体

70

69

69

98.57%

数学与应用数学

34

34

34

100.00%

信息与计算科学

55

53

53

96.36%

应用统计学

30

29

29

96.67%

材料科学与工程

50

47

47

94.0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7

37

37

100.00%

机械工程

232

222

222

95.69%

车辆工程

66

62

62

93.94%

汽车服务工程

22

15

15

68.1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6

73

73

96.05%

电子信息工程

71

71

71

100.00%

通信工程

73

73

73

100.00%

自动化

66

65

65

98.4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37

137

97.86%

软件工程

105

103

103

98.10%

网络工程

73

72

72

98.63%

物联网工程

68

66

66

97.06%

食品科学与工程

46

43

43

93.48%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51

51

98.08%

风景园林

63

60

60

95.24%

园林

46

44

44

95.65%

针灸推拿学(视障)

60

59

59

98.33%

康复治疗学(视障)

147

146

146

99.32%

工商管理

73

69

69

94.52%

市场营销

89

88

88

98.88%

会计学

163

158

158

96.93%

财务管理

96

93

93

96.88%

文化产业管理

35

34

34

97.14%

公共事业管理

57

55

55

96.49%

物流管理

113

110

110

97.35%

工业工程

61

56

56

91.80%

旅游管理

58

55

55

94.83%

音乐表演(声乐)

29

25

25

86.21%

音乐表演(器乐)

26

25

25

96.15%

舞蹈表演

28

28

28

100.00%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唱

23

21

21

91.30%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奏

14

14

14

100.00%

音乐表演(器乐)(视障)

1

1

1

100.00%

音乐表演(声乐)(视障)

5

5

5

100.00%

音乐学

27

27

27

100.00%

动画

27

27

27

100.00%

动画(听障)

29

29

29

100.00%

绘画(国画)

20

19

19

95.00%

绘画(油画)

26

26

26

100.00%

绘画(国画)(听障)

12

12

12

100.00%

绘画(油画)(听障)

17

17

17

100.00%

绘画(特殊教育学院)

1

1

1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

35

34

34

97.14%

视觉传达设计(插画)

29

29

29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听障)

52

52

52

100.00%

环境设计

34

33

33

97.06%

俄语(合作办学

45

45

45

100.00%

机械工程(合作办学

107

107

107

100.00%

自动化(合作办学

89

87

87

97.75%

学校重视本科生考研工作,积极为考研学生创造良好的复习环境。2022年,我校有404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考取国内院校307人,其中有61人考取了“211”或“985”院校,国外院校97人。风景园林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考取率分别39.53%、39.22%和39%。

(二)就业情况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部署,全面压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都把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抓,面对突发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对学校就业工作带来的巨大冲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2022届研究生就业意向落实率为81.20%;本科生就业意向落实率为81.70%;专科生就业意向落实率为98.10%,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7全校各专业就业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数

应届去向落实人数

应届去向落实率

经济学

69

59

85.51%

金融学

146

101

69.18%

金融工程

91

80

87.91%

国际经济与贸易

66

59

89.39%

政治学与行政学

70

61

87.14%

特殊教育

148

88

59.46%

汉语言文学

176

62

35.23%

汉语国际教育

32

24

75.00%

英语

138

85

61.59%

俄语

34

31

91.18%

日语

45

41

91.11%

波兰语

23

17

73.91%

西班牙语

23

21

91.30%

网络与新媒体

69

46

66.67%

数学与应用数学

34

33

97.06%

信息与计算科学

53

41

77.36%

应用统计学

29

17

58.62%

材料科学与工程

47

42

89.36%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7

36

97.30%

机械工程

222

177

79.73%

车辆工程

62

56

90.32%

汽车服务工程

15

12

8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3

65

89.04%

电子信息工程

71

61

85.92%

通信工程

73

65

89.04%

自动化

65

58

89.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7

113

82.48%

软件工程

103

95

92.23%

网络工程

72

63

87.50%

物联网工程

66

53

80.30%

食品科学与工程

43

39

90.70%

食品质量与安全

51

49

96.08%

风景园林

60

51

85.00%

园林

44

42

95.45%

针灸推拿学(视障)

59

24

40.68%

康复治疗学

146

87

59.59%

工商管理

69

64

92.75%

市场营销

88

82

93.18%

会计学

158

110

69.62%

财务管理

93

68

73.12%

文化产业管理

34

34

100.00%

公共事业管理

55

47

85.45%

物流管理

110

98

89.09%

工业工程

56

47

83.93%

旅游管理

55

47

85.45%

音乐表演(声乐)

25

20

80.00%

音乐表演(器乐)

25

23

92.00%

舞蹈表演

28

28

100.00%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唱)

21

20

95.24%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奏)

14

14

100.00%

音乐表演(器乐)(视障)

1

1

100.00%

音乐表演(声乐)(视障)

5

3

60.00%

音乐学

27

25

92.59%

动画

27

24

88.89%

动画(听障)

29

22

75.86%

绘画(国画)

19

19

100.00%

绘画(油画)

26

24

92.31%

绘画(国画)(听障)

12

11

91.67%

绘画(油画)(听障)

17

13

76.47%

绘画(特殊教育学院)

1

1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

34

32

94.12%

视觉传达设计(插画)

29

29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听障)

52

35

67.31%

环境设计

33

31

93.94%

俄语(合作办学)

45

37

82.22%

机械工程(合作办学)

107

86

80.37%

自动化(合作办学)

87

73

83.91%

学校持续推进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督导学院就业工作机制,班子成员根据分工下沉到所负责学院亲自督导就业工作落实。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学院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把就业意向落实率作为本科专业预警的重要考核指标。学校出台《长春大学本科专业预警实施办法》,2022年学校根据专业就业预警办法,调整了8个就业意向落实率偏低专业的招生计划,进一步推进了招生与就业、专业建设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的通知》和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学校制定了《长春大学2022届毕业生“战疫情、保就业”行动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就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育部新版的“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毕业生网上就业。畅通就业信息线上发布渠道,通过省人社厅“96885吉人在线”多渠道宣传推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利用好教育部开展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吉林专场空中双选会,组织毕业生全面参与。

面对2022年上半年疫情形势,建立就业信息快速发布平台、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平台、就业签约无纸化管理平台。实现工作因势而变、快速应对。开通2000人QQ群1个,微信群5个,有2089名毕业生进入服务网络,累计向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1594条,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每天14小时在线,累计提供咨询1623人次,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开设就业指导直播课程,开展就业咨询,疫情期间开设“就业网络直播工作坊”5期,累计5807人次收看收听。实现疫情期间“点对点”抵近就业服务,做到“招聘不断线、服务不断线”。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学校出台《长春大学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校、院两级领导主动带头,积极拓展岗位资源,校领导班子成员通过线上、线下走访企业56家,拓展招聘岗位1800余个。同时充分挖掘校友和“校友之友”力量,推荐毕业生就业267人,最大限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召开了长春市高校综合类就业网络洽谈会暨长春大学2022届毕业生校园网络双选会的中型以上规模洽谈会12场,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内网络双选会14场,召开线下宣讲会439场,专场网络宣讲会143场。累计提供企业资源2403家,提供岗位需求近32万个,毕业生投递简历38924份。学校“战疫情,保就业”行动开展以来,毕业生就业意向落实率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

建立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大学生台账,对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再摸底,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就业心理,针对求职中学生的不同状况,细化完善就业指导方案,“一生一策”、“一帮到底”,实施分类指导。针对残疾大学生延迟就业、回乡就业、集中就业的特点,在开展学生指导的同时,积极联系毕业生家长开展“双边共辅”,共同促进毕业生困难群体尽早就业。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96.9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8.4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96.9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3.8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满意度:98.46%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2.3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96.92%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2.31%。

(四)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97.31%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17%,专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42%。可见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过程及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

本科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2.85%,专科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4.40%。

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方面是“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和“职业咨询与辅导”。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学校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毕业生成就

自办学以来,共培养十余万名毕业生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毕业生中有政府领导、社会活动家、有艺术家、企业家、医生和教师;多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尤其是举办特殊教育三十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各级残联机关的领导者和各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

(六)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成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大学生体质保障良性运行机制,将体质测试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练习与考核相结合,充分保证大学生健康体质的塑造。2021年本科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为12523人,达标率为95.18%。

8 全校各专业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一览表

专业名称

参与体质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达标率(%)

经济学

245

235

95.92%

金融学

240

224

93.33%

金融工程

276

265

96.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39

226

94.56%

政治学与行政学

230

217

94.35%

学前教育

57

52

91.23%

特殊教育

271

270

99.63%

汉语言文学

251

236

94.02%

汉语国际教育

172

161

93.60%

英语

470

451

95.96%

俄语

161

153

95.03%

日语

184

174

94.57%

西班牙语

86

77

89.53%

波兰语

59

52

88.14%

网络与新媒体

249

236

94.78%

数学与应用数学

121

115

95.04%

信息与计算科学

231

222

96.10%

应用统计学

56

54

96.43%

机械工程

809

762

94.19%

车辆工程

228

222

97.37%

汽车服务工程

47

47

100.00%

智能制造工程

89

86

96.63%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2

189

98.4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54

248

97.64%

电子信息工程

126

126

100.00%

通信工程

250

247

98.80%

人工智能

61

58

95.08%

自动化

235

226

96.17%

机器人工程

26

25

96.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22

414

98.10%

软件工程

342

330

96.49%

网络工程

287

277

96.52%

物联网工程

247

235

95.14%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63

52

82.54%

网络空间安全

57

57

100.00%

食品科学与工程

218

199

91.28%

食品质量与安全

226

217

96.02%

风景园林

232

226

97.41%

园林

218

211

96.79%

工商管理

241

234

97.10%

市场营销

284

271

95.42%

会计学

469

442

94.24%

财务管理

334

320

95.81%

文化产业管理

59

56

94.92%

公共事业管理

208

191

91.83%

物流管理

87

86

98.85%

工业工程

229

223

97.38%

旅游管理

170

165

97.06%

音乐表演(声乐)

118

108

91.53%

音乐表演(器乐)

195

183

93.85%

舞蹈表演(听障)

69

65

94.20%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

105

102

97.14%

音乐学

94

90

95.74%

舞蹈表演

128

128

100.00%

动画

119

106

89.08%

绘画(国画)

86

84

97.67%

绘画(油画)

105

98

93.33%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

131

123

93.89%

视觉传达设计(插画)

125

119

95.20%

环境设计

131

127

96.95%

材料科学与工程(合作办学)

107

92

85.98%

电子信息工程(合作办学)

231

215

93.07%

俄语(合作办学)

155

135

87.10%

机械工程(合作办学)

315

279

88.57%

自动化(合作办学)

316

283

89.56%

八、特色发展

(一)传承团风精神,凸显德育特色

长春大学是“团风”的故乡。高等特殊教育办学之初,面对特殊群体,学校倡导并逐渐形成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正是这片沃土孕育了团风”精神1989年,特教学院经济困难大学生金燮连续收到署名“团风”的10元钱汇款单。此后,全校经济困难学生陆续收到以“团风”“学团风”名义的资助汇款,“团风”事迹遍及整个校园。

1992年2月,时任团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同志在全省“学‘团风’精神,做合格共青团员”动员大会上指出,“团风”以其时代进步的先进导向和不断发展的感召力,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典型群体,一种人人称颂的高尚精神,一面呼唤团员责任的鲜明旗帜。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刘延东同志批示:“团风”精神反映了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共青团的良好形象。

立足新时代,学校赋予“团风”精神新的内涵。一是将“团风”精神写入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必讲内容。二是将其列入课程建设指标体系,使其成为优质课程的必备环节。三是着力打造“团风学苑”,涌现出一大批“团风”式优秀大学生、“团风”育人标兵等先进典型。四是打造“团风”青马工程、“国风•团风”大讲堂,把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开展“四史”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践行“团风”精神有效结合,牢牢把握思想文化主阵地。五是将“团风”精神融入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形成了“团风”精神志愿服务特色。近五年,学校以“团风”为主题共设计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一千余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80万小时。《爱心暖人心“一团一”帮困助学》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全国银奖。

(二)创建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987年,长春大学创立了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人和听障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在35年的办学实践中,创建了残健融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在高等特殊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诠释了其内涵,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空白。

多年来,特殊教育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肢残毕业生刘京生(无臂书画家)为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视障毕业生张卓多次获得全国声乐比赛金奖,曾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唱;视障学生周国华在伦敦残奥会上两破世界纪录,获得一金一银,为国争光;毕业生王结、王琦、崔吉平等多人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人民文学奖”等奖励或荣誉;何川、楚洪波等多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在视察学校时对我校的特殊教育给予极高的评价:“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地位”。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学校时指出:“长春大学高等特殊教育是长春大学办学的一个特色。

(三)全面实施“育人工程”,构建“12310”育人体系

“育人工程”是学校为育人而开展的六大综合改革项目之一,“12310”育人体系是“育人工程”的主体架构。它有一个中心,即“立德树人”中心;两个基本面向,即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三个全面覆盖,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十个重点领域,即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

“育人工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大思政观引领改革、以协同联动推动改革、以机制建设贯穿改革、以育人成效检验改革,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立交桥”,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

“育人工程”实施后取得可喜局面。一是实现由外围向中心的转变,将育人作为核心元素嵌入到十大领域的各个环节。二是实现由局部向全局的转变,从少部分人抓,转变为全员抓,从一些部门负责,转变为全校同责。三是实现由片段到全覆盖的转变,切实把学生在校受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三全育人”职责范畴。“育人工程”推动全校上下将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评选表彰校级“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30个,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规划,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已有的教学条件尚难以满足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教学行政用房紧张、实践教学经费需要更大投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将是学校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将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学校,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本科实验、实习经费等项目每年持续增长,使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事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校将在原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出国(境)研修,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进程;贯彻人才强校战略,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保障“三支队伍“稳定发展;逐步探索相关专业的一线教师到科研院所、企业等平台实习、实训,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形成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注重点和面的影响效果,聘请名校名师到我校做兼职教授,直接对我校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在职称评聘、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业务交流、评优评奖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氛围,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不断培育凝练特色,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我校正处于向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在多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优势专业的特色凸显,专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学校将进一步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引导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形成和强化专业特色,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促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结语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21-2022学年,在全校师生、各院(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改革有序推进,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立命之本,2021-2022学年学校全体教职工将进一步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五育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布局,科学规划新蓝图;提高课程质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材制度,提高教材建设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开创新局面;打造教师队伍,着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强化质量监控,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加强自身建设,优化服务管理。

面对新征程,长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强化内涵建设,着力突出办学特色,为实现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奋勇前进!


附件3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总表

序号

数据项

数据

备注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6.01%

2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16649

3

其中:专升本学生数

1603

4

中职升本学生数

60

5

折合在校生数

22607

6

全日制在校生数

19356

7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16649

8

全日制博士生数

0

9

全日制硕士生数

1134

10

留学生数

54

11

生师比

21.151

12

教职工总数

1402

13

专任教师数

929

14

其中:教授数

114

15

副教授数

274

16

外聘教师数

280

17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

285

18

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总数

825

19

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总数

542

20

实验技术类教师总数

43

21

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师总数

101

22

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总数

483

其中:创新创业校外指导教师总数

100

23

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总数(人次)

720

24

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所占比例

43.06%

25

主讲本科课程教师总数

733

序号

数据项

数据

备注

26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总数

114

2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8.37%

28

本科专业总数

60

29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54

30

当年新增本科专业数

0

31

当年停招本科专业数

6

32

当年撤销本科专业数

0

33

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

2246

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34

选修课总门数

802

35

国家级共享资源课程总门数

0

36

学校自建在线课程总门数

331

37

学校购买在线课程总门数

31

38

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总门数

370

39

教授讲授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1.38%

40

总学分数

131.00-198.50

41

必修课学分总数

83.50-133.50

42

选修课学分总数

19.00-51.00

43

实践教学学分数

33.50-121.50

44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9.32-66.95%

45

创新创业学分数

2.00-6.00

46

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01-3.99%

47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哲学

经济学

27.69%

法学

25.54%

教育学

30.43%

文学

27.35%

历史学

理学

28.96%

工学

28.53%

农学

35.03%

医学

38.29%

管理学

28.16%

艺术学

55.98%

交叉学科

48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哲学

经济学

18.02%

法学

22.77%

教育学

22.29%

文学

14.71%

历史学

理学

17.60%

工学

15.81%

农学

22.16%

医学

13.85%

管理学

21.54%

艺术学

20.20%

交叉学科

49

招生计划数

4699

50

实际录取数

4697

51

实际报到数

4526

52

自主招生数

0

53

招收本省学生数

1760

54

本科生境外招生人数

0

55

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平方米)

196736.72

56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0.16

序号

数据项

数据

备注

57

实验室总面积(平方米)

46384.34

58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2.78

59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31997.67

60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42

6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4349.63

62

图书馆数量

1

63

纸质图书总数(册)

1690308

64

生均纸质图书(册)

74.77

65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数

6450

66

电子图书数(册)

1148396

67

当年新增数据库个数

0

68

当年新增电子图书册数

60000

69

电子期刊数(种)

59952

70

本科教育经费投入(万元)

42766.20

7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4445.63

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72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万元)

3210.08

73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419.95

74

实践教学经费(万元)

540.78

75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万元)

375.60

76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156.36

77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168.45

78

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

4188

79

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

97.28%

80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人数

4074

8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100.00%

序号

数据项

数据

备注

8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81.70%

83

应届本科生升学人数

431

84

应届本科生自主创业人数

31

85

参与创业的在校生(含研究生等)人数

188

在校生(含研究生等)参与的创业项目数

96

86

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

39.22%

87

本科生英语六级通过率

10.82%

88

体质测试达标率

95.18%

89

本科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所占比例)

97.17%

90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所占比例)

96.92%

91

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科生人数

4542

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科生占比(%)

23.47%

92

参与第八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在校生人数

3227

参与第八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在校生占比(%)

16.69%

93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人数

28

94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占在校生比例

0.14%

95

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人数

1532

96

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占在校生比例

6.00%

97

本科生发表论文总数(省级以上刊物)

61

98

本科生发明专利总数

52

99

本科生国外交流人数

141

100

本科生国外交流人数占在校生比例

0.73%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长春大学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     电话:(0431)85250058     邮编:130022
网站制作:网络信息中心 张芮鸣